2024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2025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示范区与实验校名单在线股票配资指南,全省仅2个区入选示范区,越秀区是其中之一;全省有19所学校入选行动示范校,越秀区占6所。
作为传统教育强区,越秀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98所,其中百年老校18所,办学底蕴深厚。面对时代新需求,越秀区正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建好育人新高地,越秀学子逐渐呈现出“阳光品、家国心、创新力、世界眼”的群体画像。
然而,作为广州老城区之一的越秀区,长期面临地少人多、公共服务供给压力较大的情况。如何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越秀区加快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着力下好教育先手棋,全力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省两个、全市唯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全省唯一区县)、“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全市唯一)五个“国字头”教育示范和实验区建设。今年1月,越秀区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
思政引领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4年11月,在团一大纪念馆,有着54年党龄的志愿者甘永乐为红火炬小学的学生带来了新一期“红色真人图书”借阅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近年来,越秀区坚持“思政课上得好”是“学校办得好”的重要标准,构建“党建引领、图谱导航、基地实践、专业支撑”的思政课一体化实施体系,提升教育的思政引领力。该区充分利用区内31处红色史迹和124处红色旅游资源点,开展“红色立体研学”,办好“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区内学校与33个红色史迹场馆结对共建,推动育人活力充分释放。
同时,通过链接高校资源,越秀区围绕“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主题,打造各具学段特色的思政微课。目前,越秀区拥有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基地学校(单位)市级9所、区级44所,广州市红色教育示范校26所。
红领巾爱祖国——非遗文化红领巾小社团省级示范活动在越秀区举办。越秀供图
以大思政为引领,越秀区建强用好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家校“宽课堂”、研训“立体课堂”,全方位构建五育融合新样态。
——发挥体教结合优势,建立常态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成立全国基础教育首个“苏炳添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开设馆校合作美育大课堂,邀请粤剧团、民乐团等高雅艺术团队和艺术家进校园;在“壹号舞台”“壹号演艺厅”基础上推出“壹号艺术坊”;连续四年举办“越秀爱正浓”美育节;区少年宫小云雀合唱团在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双冠军”。
——打造劳动教育品牌,开展学校劳动周、“五个一”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累计认定各类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31所次。
越秀区率先通过广州“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验收评估,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2024年10月,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聘任新一批专业心理教师,探索全员导师制、构建全员心育体系又迈出坚实一步。
“我们加快构建‘家校社医政’五维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一生一案’跟踪辅导、举办‘越秀家校学堂’、推出‘越秀心语’青少年24小时心理关爱热线等多样举措,引领全社会联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避免心里的事情变成心理的问题,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越秀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强师优才激发创新人才培养新动能
2024年9月,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越秀区“精兵强将”再度登上全国舞台——越秀区朝天小学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教师罗笑获“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荣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越秀区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连续三年举办“感动越秀”和“敬业”系列教师评选宣传活动,树立师德师风样板。区内10所学校入选广州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学校。
在教育管理队伍方面,越秀区打造“选育管用评”全链条路径,科学“选”、分类“育”、严格“管”、合理“用”、有效“评”,形成完整的干部教师成长服务机制闭环。组织实施“越秀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越教名师领军人才培育工程”等,开发“1+N+1”精准培训课程,构建“三维五阶”教师进阶培训体系,率先开展新教师全方位系统培训,特设心理德育、课堂管理、智慧教育等系列课程和军训项目,赋能教师成长。
目前,区内教师有国家级荣誉获得者14人、南粤优秀教师37人,省市级教育专家、名书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及工作室主持人185人次,省市级骨干教师1589人。
如何推进科学教育?越秀区紧抓教师这一关键群体,推动每个学校聘任一位科学副校长、一位科学辅导员、建立一个科学共建基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秀举办航空航天模型制作等中小学科技活动和比赛,持续开展“院士进校园”活动,全学段、全覆盖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越秀区教育局举办“思辨青春 强国有我”中学生校际辩论赛。越秀供图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土壤愈发“肥沃”。越秀区着力实施“强基计划”“英才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区域—高校—校本”三级联合培养,探索构建竞赛、科创、体艺等多样化校本课程;认定小学“培元”学科教研基地97个,初中“精博”学科基地31个,高中“双新”学科基地46个。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被有效应用于日常教学。越秀区深入推进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开展名师课堂混合研修等,加快实现“高—精—新”特色的区域教育教学融合发展。
一套“组合拳”切实落地,帮助全区教师数字化素养有效提升。越秀区“一核两翼”智慧教育案例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和广东省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扩优提质新增优质学位近16000个
越秀区教育用地面积小,如何对区内学校提质扩容,让“小场地”有“大作为”?
通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改扩建、校园微改造等方式挖潜增效,越秀区实现学校、幼儿园有效扩容,近年来新增优质学位近16000个,以不到广州市0.5%的面积提供了7%的义务教育学位。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大幅提升。
扩容的同时,越秀区瞄准教育提质,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优化“669”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目前,教育集团已实现对区内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的全覆盖。推动广州市第七中学、培正中学、广州市第三中学等教育集团扩增成员校,率先实施区属教育集团“一区连多地”的办学模式,吸纳增城区学校作为成员校,发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集团的辐射引领作用。
越秀区中小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运动会和大课间活动。越秀供图
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各个学校,学生才能学得好、学得足。越秀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校内课后托管服务两个全覆盖,基本托管加素质拓展模式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生家庭需求;小学100%实现午休平躺睡,教育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获评首批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省级9所、市级23所、区级全覆盖,校区100%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基点”,越秀区正将优秀教育经验输送到更多地方,推动跨区域教育交流百花齐放,缔结国际友城姊妹学校20对、穗港澳姊妹学校(园)47对。
区内培正中学和朝天小学在全市率先开设港澳子弟班,选取“港澳知名+百年名校”,实行“独立编班+融合组班”等,独创的“五大特色”为大湾区建设贡献越秀智慧。
目前,越秀共有市级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4所、市级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5所。
数读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77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100%
◎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初中三年巩固率达100%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省市级教育专家、名书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及工作室主持人185人次
◎近3年,培育区级基础教育精品课312节,获评部级精品课44节、省级精品课139节
◎广州市中小学“高水平学科实验室”3所、“高水平创新类实验室”2所
案例
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去年11月,越秀区组建首批三个小学学段品牌教育集团,“升级迭代”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近年来,越秀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结合区属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优化形成“669”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实现了对区内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全覆盖,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全覆盖。
2018年,广州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经越秀区教育局批准成立。自成立以来,该集团致力于推动各成员校间的紧密共建,“美美与共、携手并进”,突出做好同课异构、集团联考质量分析等举措,引领集团“五育并举”教育教学水平上新台阶,目前已发展至3所成员校,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
2019年,越秀区成立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育集团,历经三次扩员增校,目前成员校已辐射到区外、市外,包含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实验学校、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东华实验学校等学校。该集团通过实施“一核六驱六同”策略,以“至真文化”为核心,推进深度融合,促进集团高效多元办学。
组建于2021年广州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在核心校带领下,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集团积极探索“十二年一体化”办学模式,互派行政和骨干教师进行深度交流。3年来,成员校广州市第三中学实验学校实现生源、师资双提升的良性循环。学校办学规模从原来的500多人,扩大为950人。附近的家长不再舍近求远,学校成为百姓心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越秀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最初的教育集团以中学为主,升级迭代组建小学学段教育集团,将多途径拓展中心城区学校发展空间,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
对话
越秀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邹卫红: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问:越秀区如何推动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邹卫红: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应该是公平的、优质的,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的教育。当前,越秀区锚定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双区”创建目标,立足“教育强区”定位,围绕信念、改革、传承3个关键词,充分激发中小学校、幼儿园办学活力,构建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问:如何理解信念、改革、传承这3个关键词?
邹卫红:信念。我们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努力培育“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时代“大先生”。越秀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推进了校长负责制改革,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依托“669”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助力教师发展,坚定广大教师为党育人的担当、厚植为国育才的情怀,躬耕教坛、默默奉献,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改革。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教育改革必须指向“真问题”的解决,有效的改革创新应该是能够解决孩子成长、学校发展、区域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新质生产力。越秀区通过扩优提质,增强家长对“家门口”好学校的信任度和认可度,真正实现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值得信赖和放心。近年来,我们抢抓机遇,积极成功申报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示范区,稳妥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成果推广辐射,以幼有“优育”、小学“固基”、初中“强腰”、高中“逐梦”四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双减”“双新”等工作的落实落地落稳,促进学段贯通和人才培养。同时,形成“一核二体四力八维”越秀备课范式,构建“1+3+N”越秀研训新体系,实现学段衔接、学科融合、各级研究共同体联通的新样态,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持续跃升。从九年一贯制到十二年一体化,从“备课质量提升年”到“课程教学改革年”,不断守正创新、赋能提质,努力为每个孩子的出彩人生奠基。
传承。越秀区作为历经岁月沧桑的广州城市中心,是广州古代文教集中之地,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前列,见证了2200多年来的文风赓续。从康乾之年的粤秀书院培养家国栋梁,到清末的万木草堂孕育维新之火,再到现在“双区”创建带动全区教育扩优提质,越秀文化底蕴的每一代传承都离不开广大越秀教育人的辛勤付出。越秀教育人一直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致力于将“越秀红色革命史迹、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转化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加强家校社协同,各校各园和街道社区通力合作,通过举办开笔礼活动、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建设红色文化示范区、打造精品文化街区、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熏陶,推动广府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让红色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今后,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越秀区的好校风、好教风、好学风、好家风,讲好越秀故事,围绕建成教育强国奋斗目标,努力提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让师承底蕴传递给每一个年轻的越秀教育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越秀教育奋斗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南方+记者 刘汉能 陈理 金晶 周宇芬 郭晨曦